兴安盟18条措施重塑草原治理逻辑

□内蒙古日报记者高敏娜

晨光熹微,2月17日一大早,兴安盟科右前旗额尔格图林场巡护大队的队员们踏着积雪,开始了新一天的巡查。

“额尔格图是全年禁牧区,你要是再违规放牧,达到两次就要扣发草原补奖资金。”这段时间,队员们在巡查中发现辖区内有个别养殖户存在违规放牧行为。科右前旗额尔格图镇综合行政执法大队队长付帮柱说,巡护人员发现违规放牧的情况后会及时进行制止,并将案件移交给当地的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处理。

2024年,兴安盟推出18条措施切实解决草原过牧问题。其中,创新推出草原补奖资金“见效发钱”机制,助推草原补奖资金兑现奖惩制度落实,充分发挥草原补奖资金的引导作用。

兴安农垦集团跃进马场十四连村民甄德亮说:“经过执法宣传,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禁牧政策的重要性和保护林草场的紧迫性。今后,我会全力支持禁牧工作,为恢复草原生态尽一份绵薄之力。”

“我们不断创新执法方式,组织各地于5月—8月建立48支临时执法队伍,配合旗乡两级执法部门开展巡查检查,同时开展异地执法,有效破解了个别地区执法‘宽、松、软’的问题。”兴安盟林业和草原督查保障中心副主任道日那表示,2024年兴安盟扣发草原补奖资金381.1万元,有效解决了执法盲点问题,强化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落实。

与此同时,兴安盟还积极探索以智慧化方式加强对违规放牧的监管。“我们针对监管形式单一、信息反应滞后等问题推出兴安盟违规放牧监督平台,畅通社会监督渠道,广泛征集违规放牧线索,及时核实处理违规放牧行为,推动形成群众积极参与禁牧工作的良好氛围。”兴安盟林草局草原科负责人初文凯说。

如今,全新上线的兴安盟违规放牧监督平台,让群众都成为生态监督员。群众发现违规放牧的情况,只要扫描二维码、上传定位照片,线索便能直达监管后台。这种“全民盯梢”模式,使草原监管从“人海战术”升级为“智慧天网”。

“见效发钱”要见成效,重点在于改变养殖方式。在扎赉特旗巴达尔胡镇乌都岱嘎查肉牛集中繁育育肥基地,场区内干净整洁,一头头健硕的肉牛在栏里或躺或站或踱步,十分惬意。

巴达尔胡镇乌都岱嘎查村民赵辛吉拉胡家的25头牛是这里的“常住户”。“工作人员会为牛科学配比饲料,防疫也很到位,牛出栏时能多卖几千块钱。”赵辛吉拉胡说。

巴达尔胡镇党委委员、副镇长高福兴介绍,该基地探索实施了“公司+村集体+合作社+农牧户”利益联结机制,实现了“统养共富”。目前,基地带动100余户养殖户集中代养肉牛500头、合租合养肉牛1000头。

去年以来,兴安盟探索推进以“联户合租合养”为主的“统养共富”与人畜分离养殖模式,引导群众发展舍饲养殖。2024年,全盟新建集中养殖小区56个,畜牧业棚圈总面积达到5612万平方米,舍饲养殖比重达到83.4%。 ■下转第2版